1.本益比PER:
PER本益比Price/Earings Ratio,代表本(股價)和益(EPS)的比,當本身的本益比低於本身平均本益比,代表股價還有上漲的機會,但若本身的本益比大於本身平均本益比,代表此時的股價屬於偏高價位,如果是要跟同行業本益比相互比較的話要注意到公司的獲利來源是否相同,不同的來源也會有不同的本益比表現。
可透過證卷所或看盤程式來得知各個股的平均本益比,但若是虧損的公司不會有本益比,本益比有時候只能當作參考,看看之前的航海股,我的天啊😂。
2.營益率:
營益率=(營業毛利-營業費用)/營業收入×100%
營業毛利=營業收入-銷售成本
營益率愈高,代表公司營業成本的使用及經營管理的能力越佳。
同時,本業收入比率要盡量超過80%,這樣才不會被業外收入給混淆。
(營業利益∕{營業利益+營業外收入}>80%)
3.盈利率(純益率,淨利率):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營業利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稅前純益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稅前純益-所得稅費用=稅後純益
盈利率的高低,影響公司盈虧占營收的比率,越高代表盈利越多,賺越多錢,但要注意的是,所得到的利益可能為業外收入,導致被誤判為公司本業收入,所以在判斷時先以營益率為優先比較恰當。
4.毛利率 :
毛利率=(營業收入-銷售成本)/營業收入×100%
毛利率愈高,代表公司競爭力愈強,顯示本身技術及經濟規模的經營能力。
但此數值常被媒體業者用來報導出來,導致容易誤判公司狀況,增長的原因有可能只是公司成本、費用之間來回調整的結果,而不是公司營收的根本性改善。
5.EPS:
EPS每股稅後盈餘Earnings Per Share,為稅後淨利(扣完稅後的淨利)/股數(資本額/10),代表公司平均一股能賺多少錢,EPS越高就能有比較高的股價,每季為單位來公布,年報通常為隔年三月公布,而股利就是透過EPS來決定分配多少,所以盈利分配率越高的公司越適合喜歡每年存股領股息的人。
但要注意的一點是,EPS會容易受到處分資產(資產的轉讓、消費、出售、封存)等非本業的手段造成獲利大增的現象,使得明年的獲利又會回到原形,所以不能只單一觀察此數值。
6.公司做甚麼:
了解一家公司所做的內容,屬於哪種產業,和是以量大規模來壓低成本的標準化(量多賺得快,但久了之後市場容易被取代),還是以客製化的產異化(量少賺得慢,但能一直慢慢賺),每種類型有不同種的策略方式,在入場前都要先搞清楚他是甚麼東西🧐。
7.產業前景和趨勢 :
當選好一家公司後,應該先查查這家公司5-10年前的產業趨勢圖,以及此產業在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性,發展性,取代性等等。
8.營收 :
資本額(股數*股票面額10)可以知道股本和股數,股數越多流動率越高,容易買賣穩定性也較高。
市價(股價,成交價):股數*市面上所販售金額,會隨著供需來高低起伏變化。
總市值=股數(股本-幾乎固定)*股價(每天變化)
資本額 100億以上為大型股 50-100億為中型股 50億以下為小型股
公司市值500億以上為大型股 100-500億為中型股 50億以下為小型股
9.股票淨值 :
ROA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Asset,稅後淨利/資產(經濟資產),ROA越高代表公司資產的運用能力越好,10%以上且每年維持代表很厲害,其中資產扣掉負債(貸款)就是淨值(又稱股東權益)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f equity,稅後淨利/淨值,代表公司透過股東資金來獲利的能力,比率很高有可能是因為真的很會賺錢(稅後淨利大),或是負債太大(淨值低),相同ROE但負債越大的公司當今年虧損時,會造成ROA負比率更大的問題,20%以上為高且每年維持或一年比一年高更厲害。
PBR股價淨值比Price Book Ratio,代表每股的價格/每股淨值,表示透過評估公司價值來判斷股價,每股有多少淨值的意思,當股價低於每股淨值(PBR<1)代表撿到便宜,當股價高於每股淨值(PBR>1)代表買貴,需要注意的是即使PBR很低股票很便宜,但若是淨利內有許多資產無法達到自身價值(意思是一台機器買100萬只能賣出60萬)需要稍微將淨利打點折扣,還有長期沒有獲利的公司,即使買再多的股也沒有甚麼作用。
殖利率Yield,當前股票價格買入/每年可獲得的股利,代表殖利率,當配發的股利不變時,股價上漲,就會導致殖利率下降,一般4~5%為高於台盤的標準。
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s://mops.twse.com.tw/mops/web/index
點選「財務報表」→「採IFRS後」→「合併/個別報表」→「綜合損益表」
用來觀察營業毛利(毛損)淨額,營業利益(損失),本期淨利(淨損),來判斷公司的成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