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世界的自然法則”量子理論”

到19世紀前原子核還尚未被發現,直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放射線出現後,才知道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所組成,再過不久後出現強大能量的量子束,就了解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所組,且到了20世紀半,更進一步發現質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組成。

放心放心這篇文章沒有任何奇奇怪怪的公式,只有一些有趣的理論和生活上相關的知識,腦袋君終於能休息了哈哈,而且這次有認真把圖用出來,所以可以當作看個故事書就好囉😉。

光的波粒二象性

當具有某大小能量的“光子”,正面撞擊金屬板內的電子時,光子會湮滅且飛出同等大小能量的電子,但電子撞擊金屬板時,雖然也會飛出同等大小能量的光,但他不會湮滅。(光子會湮滅產生,但電子不會湮滅也不會產生)

光的干涉現象”繞射現象”就是波的性質,其能量與波長成正比,越長越弱,越短越強。(波的波峰與波峰相遇會增加,波峰與波谷相遇則是會相消)

光是由光子組成,所以會有粒子的性質具有能量和動量,只是光子不具質量(重量),即波粒二象性。

原子核內的作用力

原子序為原子內具有的電子個數,且原子核具有和電子數相同的正電荷。

原子核的大小非常小,若將原子大小比喻成足球場,則原子核大概是一顆足球,而繞著原子核轉的電子雲,就像空氣一樣散佈在整個足球場中,超神奇😲

透過帶正電荷的α(alpha)射線去靠近原子核時,會被一樣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反彈、排斥,透過α射線的角度就能夠算出原子核的大小。

原子內的電子是透過“靜電力(電磁力)“離心力”,兩者平衡的狀態下繞著原子核轉,離中心越近就會轉越快,越遠越慢,其電磁力是經由不斷進出的光子,被電子吸收後再放出,藉此來將原子核的電磁力傳遞給電子來。

電子的波長和動量成反比,所以只要波長決定了,其動量和能量也就決定了,但電子軌道的大小是依其不連續的離散分佈位置而定,所以其動量和能量也會具備不連續的值,這種不連續分佈的能量值,稱為“量子化”

粒子躍遷

使用特定能量的光子去撞擊原子內某軌道時,只要外側軌道仍有空位,則電子會吸收光子“躍遷”到外側的軌道繞轉,然後會在放出光子返回內側的軌道,此時釋放出來的光會根據不同殼層(K、L、M、N)會被稱為KX、LX、MX、NX的特徵射線,因為各軌道能量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射線能量就相當於一開始被電子吸收的光子能量。

核子的軌道運動會先從低能量的內側軌道開始,依照固定數量的空位進行繞轉,一直到內側滿了後才開始繞外側軌道,在原子核內,中子和質子都有各自不同的位置空間,繞轉的方式有水平面、傾斜面、垂直面,而自旋的方向也有左旋和右旋,繞轉時會以自身方向相同的方式為主,這樣所需的能量能較少。

只要某一層殼層被占滿,就會被稱為“閉合殼層”,其內部核子難以移動、變更位置,所以是沒有活性的穩定原子核;

若原子核內的中子、質子殼層皆閉合,那就是“雙閉合殼層”,此時的原子核極為穩定。

入射質子束,讓中子脫離使質子進入原子核,或質子脫離;

入射氧原子束,會加熱原子核,使一些粒子被蒸發到原子核外;

入射光子束,使原子核產生共鳴,發生振動。

作用力之間所產生的交互結果

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幾乎都是由電子(進行工作運動)和光子(傳遞電磁力)的作用所表現出來,而形成萬物的基本要素則是原子和原子所組成的分子結果。

例如:腳踢球,球飛起後在落下,腳的電子和球的電子產生排斥力所以飛起,在因地心引力而下落到地面;

電車前進是因為電流流過列車馬達的線圈產生磁場,藉由電磁作用使馬達運轉並帶動車輪轉動,此時車輪表面的電子和鐵軌的電子互斥而推動電車前進。

視力、判斷力、腕力也都是電磁力的作用,由眼睛接收事件的光會作用於眼睛的電子,電子會流過神經到大腦,大腦的電子產生反應將電的訊號傳到肌肉,四肢再進行運動動作。

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定理:

要想知道質點的位置,就需要用光去照射他,但是光的能量不是一個任意小數值,而是有明確大小,所以會”干擾到質點的速度”。(越精確的位置,其速度就越不準確,反之)

高能量粒子束

氫的原子序為1,若將電子從氫原子彈出,就能獲得帶+1電荷的氫離子,即氫原子核、質子,只要再利用加速器就能獲得數千萬電子伏特的”高能量質子束”,可用來擊出原子核內的粒子。(離子束打原子核、電子束打原子)

只要用“高能量質子束”射進氧原子核(質子數8),就有可能將一個質子和中子彈出來,使其變成氮原子核(質子數7),這樣氧原子就變成氮原子,此過程稱為“原子核反應”(化學反應只會組成分子無法改變原子,但透過改變原子核就能改變原子,使元素變成不同的元素,達到真正的煉金術),所以說大便真的能變黃金的😆,只是你會付出比黃金還要更大的成本而已😅。

輕子三族與夸克

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nucleon) “,而質量重的粒子稱為“重子(baryon) “、質量輕的稱為“介子(meson) “

夸克和反夸克分別有:

u夸克(+2/3)、d夸克(-1/3)、s夸克(-1/3);

反u夸克(-2/3)、反d夸克(+1/3)、反s夸克(+1/3),

夸克和反夸克只差在電荷相反而已,其質量都相同

質子是由2個u夸克(+4/3)和1個d夸克(-1/3)組成,所以電荷為+1;

中子是由1個u夸克(+2/3)和2個d夸克(-2/3)組成,所以電荷為0。

微中子是電子的夥伴粒子,都被稱為“輕子”,微中子不帶電荷,也幾乎沒有質量,所以不會產生電磁力和核力作用,使他能夠“穿透任何物體”

目前認知為物質是由夸克和輕子所組成,且只有第一代的粒子構成是現存的原子和粒子,其他都不存在,只能人工產出,各輕子會因弱交互作用而衰變成其微中子,但是不會跨世代衰變。

在巨觀的太陽系中,由沒有質量的光子所傳遞的“電磁力”當主要作用力,在小一點的原子核世界為一兆分之一公分左右的超微觀世界,由“介子”所傳遞的核力(強交互作用)來結合核子(質子和中子)

而質子和中子的世界則是十兆分之一公分的超超微觀世界,存在其中的夸克是被“膠子”所傳遞的色力(強交互作用)給作用著,膠子在夸克間就像條橡皮筋一樣,不管多遠都會拉在一起,且也無法將夸克單獨拉開。

弱交互作用

就是放射性原子核放出電子和微中子,以及電子轉換成微中子的作用,而傳遞此作用的粒子為“弱玻色子”,其質量是質子的100倍左右,因為太重了,所以移動距離也非常短,大約0.2公分的千兆分之一左右而已。

質子的重量938MeV,約為電子的2000倍左右。

在原子核內,透過“介子”當媒介,可以使質子轉變成中子,或是中子轉變成質子。

原子的重量=原子核重量99.98% + 電子重量0.02%

原子的體積=電子雲的體積=原子核體積的數兆倍

放射性核反應

只要將高能量粒子射入原子核,當吸收或帶走核子後,就“有可能”誘發放射性核反應,使物質的構造與性質發生變化,如果拿去照生物體的話,會讓生物體內的細胞、分子活動停止,達到消毒、殺菌效果。

如果讓核子與高能量的介子和光子撞擊後,會產生“超子”,他並不會因強交互作用而瞬間變成核子,而是會因弱交互作用照靜止質量能的大小順序邊衰竭邊放出π介子;

超子(Ω👉Ξ👉Σ👉Λ)奇異介子(φ👉К👉η、ρ),直到最後都變成π介子再慢慢轉換成核子,或是變成γ射線而湮滅,平均壽命為一秒的一百億分之一。

平均壽命:是指一放射性核,能夠在平均多久的時間內不發生衰變,且持續存在的壽命長度。

超子又被稱為”奇異粒子”,主要有分為幾種:

介子就是原子核中,核子互相轉換的媒介,他也一樣有許多不同的種類:

夸克的三色六味與膠子

在微觀世界下,核子和夸克的自旋大小都為1/2,右旋為+,左旋為,但依據“包力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電荷和自旋方向相同的粒子是不能同時存在於相同的場所,所以才會有u、d、s;反u、反d、反s(六味)和紅、綠、藍(三色)的存在(三原色調和會變成”無色”),其六味與三色都只是用來區別不同的狀態而已,沒有實質的意思。

質子和中子可以在高能量入射時獨立飛出,但夸克“無法獨立分離出來”,因為顏色無法單獨出現,所以他一定要是在無色狀態時才能出現,此概念就像是無法從一對NS極磁鐵中,只分離N極或S極這樣

而將夸克結合在一起的是“色力”,用來傳遞色力的則是“膠子”,其屬於強交互作用的一種,在吸收膠子後可以改變自身的顏色。

β衰變

當發生β衰變時,會發現衰變後的原子核質量+β射線質量放射性核質量

即使再加上過程中的電子動量也還是缺少一點,而這些缺少的質量就是“微中子”,即電子的夥伴粒子,他“不具質量,也不帶電荷”

微中子會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地方,如太陽、大氣、超新星、宇宙等等,只要有放射性核就都會有它的存在。

總結

最後整理一下;

輕子跟夸克這些物質粒子都屬於費米子

而膠子、光子等等力的載子則是屬於玻色子

從量子的世界中就能夠知道,一個物質可能是由很多種不同的方式所組成,一個事件的背景可能是由不同的訊息所展示出來的,舉例,今天你要付100元,你可以用兩個50元或是直接一張100元來支付,兩者最後的結果都會相同,只是在產生的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方法而已,這就代表這世界充滿了機率與不確定性。

一個東西再不受任何限制時,他能夠展示他所有美妙的一切,但如果被某因素(環境、空間等等)控制住時,他就會無法好好發揮擁有的能力,只能侷限在”控制因素”內所能達成的事,造成在此因素外的觀察者認為那就是他的一切,但其實雙方都是屬於狹隘的一方只是一個是被限制能力一個是被限制視野

在〈微觀世界的自然法則”量子理論”〉中有 3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宇宙大爆炸的過程 - K.S.H

發佈留言